朱庆澜将军/夫人:徐雅志·年谱
  • 朱庆澜将军
  • ⊙朱庆澜(1874~1941),字子桥,祖籍浙江山阴(今绍兴柯桥镇渔后村)。父锦堂,游幕山东,为历城县刑名师爷。庆澜生于任所(今济南历城区)。6岁丧父,14岁丧母,自幼孤贫力学。17岁,为治理黄河河工。后随友赴东北,投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部下,深受赏识,历任三营统领,凤凰、安东知县,东三省营务处会办及第二标标统等职。 1909(清宣统元年),赵尔巽调四川总督,朱庆澜随之入川,任四川巡警道,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,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,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。辛亥武昌起义,朱庆澜响应革命,宣布四川独立,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。 1912(民国元年),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,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、巡按使、黑龙江省将军。 1916年7月,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。翌年7月,任广东新军司令。张勋复辟,朱庆澜首先通电声讨,响应孙中山“护法”主张,电请其来粤主持大计。7月17日,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,朱庆澜率部亲迎,为此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,同时,他还亲自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,给与了孙中山大力的支持。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,为逼走朱庆澜,下令改任其为广西省长,朱庆澜因此愤然辞官。后寓居上海。 1922年,朱庆澜应张作霖之邀,重返东北,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。积极维护国家主权,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。 1925年辞职。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,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、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、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,为赈灾奔走呼号,不辞劳瘁。 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联络各界人士,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,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。次年,日军进攻上海,朱庆澜又向国内外募捐,并承担宣传、医疗、运输等工作,支持十九路军抗日。 1933年2月任“东北热河后援会会长”。当年5月,冯玉祥、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,朱庆澜即送去银元10万,以充军饷。抗战以后,他在陕西创立黄龙山垦区,收容难民达5万余人。其生前关心桑梓,出资创办渔后村小学,招收本村儿童免费入学。 1941年1月,朱庆澜将军积劳成疾,卒于西安。由当时的国民政府率西安各界公葬于西安近郊长安县杜曲乡东韦村,冯玉祥为之作碑文(碑文现收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)。 资料来源:绍兴图书馆,经庆澜雅志重新编辑
  • 浏览:45【定位
    修改】【取消
  • 次序:0
    [一级定位]
朱庆澜将军/夫人:徐雅志·年谱
  • 2005/4/5
  • ⊙朱庆澜:辛亥革命先烈;原广东省省长;黑龙江省督军;原国民党赈济委员会委员长;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的最初发现者及守护者.
  • 浏览:10【定位
    修改】【取消
  • 次序:88
    [一级定位]
朱庆澜将军/夫人:徐雅志·年谱
  • 朱庆澜(1874~1941)
  • ⊙朱庆澜,字子桥,绍兴柯桥渔后村人。父锦堂,游幕山东,为历城县刑名师爷,庆澜生于任所。6岁丧父,14岁丧母,自幼孤贫力学。17岁,为治理黄河河工。后随友赴东北,投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部下,深受赏识,历任三营统领,凤凰、安东知县,东三省营务处会办及第二标标统等职。清宣统元年(1909),赵尔巽调四川总督,随之入川,任四川巡警道,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,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,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。 辛亥武昌起义,响应革命,宣布四川独立,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。民国元年(1912),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,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、巡按使、黑龙江省将军。5年7月,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。翌年7月,任广东新军司令。张勋复辟,首先通电声讨,响应孙中山“护法”主张,电请来粤主持大计。7月17日,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,备受欢迎与支持,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。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,为逼走庆澜,下令改长广西,遂不得不离开广东。后寓居上海。11年,应张作霖之邀,重返东北,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。积极维护国家主权,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。14年辞职。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,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、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、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,为赈灾奔走呼号,不辞劳瘁。20年“九•一八”事变后,联络各界人士,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,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。次年,日军进攻上海,又向国内外募捐,并承担宣传、医疗、运输等工作,支持十九路军抗日。22年5月,冯玉祥、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,即送去银元10万,以充军饷。抗战以后,在陕西创立黄龙山垦区,收容难民达5万余人。生前关心桑梓,出资创办渔后村小学,招收本村儿童免费入学。1941年,积劳成疾,卒于西安。西安各界公葬于长安县杜曲乡东韦村,冯玉祥为之作碑文。
  • 浏览:13【定位
    修改】【取消
  • 次序:88
    [一级定位]
朱庆澜将军/夫人:徐雅志·年谱
  • 1916
  • ⊙ 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,在任职期间的1916年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《家庭教育》的著作,并于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开出版,分给广东省的家家户户。   朱庆澜认为,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,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,是“至要紧的事”。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,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“三道染缸”。他说:“小孩子生下来,好似雪白的丝,在家里生活6年,好似一道染缸”。“家里6年教得好,养得好,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。到进了学堂,再得好先生,就将那红色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,自然变成了大红。到了世界(社会)上,哪怕遇着坏朋友,坏染缸,想把他变成黑色,他那大红的底子,一时总不得变的。如果再遇上好朋友,好染缸,不用说,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,头等的好人了。万一在家里6年,教的法子,养的法子不好,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,进了学堂,就有好先生,想把他变成红色,那底子总是难退得去。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,仍旧是个半红半黑的。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,到了世界上,再遇着坏朋友,坏染缸,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,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,永不回头的坏蛋了。”   朱庆澜断言:“丝总是白的,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。个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,只看6岁以前家里的教法怎样。”“6年里肯费力,将来就受用不尽。”   朱庆澜注重学习外国人早期家庭教育的做法。他说:“外国人教儿子,人人都肯拼这6年的功夫,所以儿子到了20岁,个个都企(站)得住,不用父母去管他。而我们中国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紧要,把小时候顶紧要的6年,随随便便放过去了。都说小孩不要紧,等到大来再教不迟。哪知是到了大来,小孩子底子已经坏了,白花许多学费,白做许多牛马,一直做到父母进了棺材,闭了眼,儿子还是企不住,到底不成材。   朱庆澜十分恳切地对父母们说:“儿子小时候,随你爱怎么教,就怎么教。教小孩子本是极要紧又是极容易的事,各人偏不在容易的时候去教,偏要等到大了不容易教的时候去教,又费力,又无益,岂不是怪事吗?”   朱庆澜所说的“家庭是第一道染缸”的比喻,是很有道理的.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,从孩子生下来的那天起,父母已经开始教育她,已经开始往雪白的丝上染颜色了。既然这样,不要等待孩子上学了,现在就抓紧时间,给孩子染上孩子喜欢、大人喜欢、社会需要的颜色吧!
  • 浏览:10【定位
    修改】【取消
  • 次序:88
    [一级定位]
纬度
经度

缩放
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,2000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