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September月
121:27:29
皮老将军千古!访客
  且话功成拜将时
   周泰阳
   民间曾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,说是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时候,原福州军区司令皮定钧将军起初被评定为少将,毛主席审批时批注“皮有功,少晋中”几个字,结果,皮定钧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。 H )p[??b
   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根据?我的父亲周希汉和皮定钧是鄂豫皖红军时的老战友,1955年同被授予中将军衔,有关情况,可以说我略知详情,就此提出与大家商酌。 崯?笇K璕
   1955年给开国将帅授衔,是由罗荣桓主管、直接对中央负责,参加评审的主要有宋任穷、徐立清等。当年评定军衔,主要是根据职务、资历、贡献(或者说战功)三个方面。资历不仅包括军龄,还包括在不同革命时期的任职情况。如授中将军衔的,一般应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红军的团以上职位,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旅或军分区的副职以上,解放战争时期或建国后的最初一两年担任过正军以上的职务。 扨?J緱??
   皮定钧担任过红军教导师的团长、八路军太行军区的军分区司令,解放战争中担任过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的军长。“中原突围”战役中,他任旅长,率本旅东突,吸引国民党大军主力,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出重围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可见,皮定钧授中将衔是理所当然,而不存在所谓“少晋中”的问题。 ? ?绎 頒
   由于时值建国之初,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,部队人数多,情况复杂,1955年的军衔评定工作难以做到绝对平衡。因职务、军衔偏低而闹情绪的人是有的,就像电视剧《亮剑》中的人物。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,绝大多数高级干部在荣誉地位问题上都能做到谦让,最典型的是具体负责军衔评定工作的徐立清,论资历、职务和贡献,完全可以授上将,但他只给自己定为少将,在毛主席和罗荣桓等中央军委领导的坚持下,他才勉强接受了中将衔。 绯轨i?潠?
   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“抗战干部不授将”。这要区别看待,有的人虽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军,但之前也已经加入共产党,甚至已经担任党的区县级领导干部。后者如在战争年代做出重要贡献,建国前担任军以上领导干部,1955年授将军衔是毫无疑问的,如后来曾担任海军政委的李耀文等都是少将。所以,当时“抗战干部不授将”应该是对大多数而言。 *?Ac谰?
   此外,有一些老同志,从事文化、医务、工程、服务等工作,对革命也做过很大的贡献,但因为没有直接参加军事斗争,一般也不授予将军衔。傅连彰只是一个例外,这也说明当时授衔的严谨。 泆洭错餱7
   军衔或职务的高低除个人能力因素外,主要与局势和所在部队的发展有关。革命高潮时,打仗多、发展壮大快的部队,干部提升得相对较快,反之难免要受些影响;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,打仗多,流血牺牲的机会也多。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,我父亲所在的三八六旅的第十六团伤亡了七百多人,团长谢家庆和三位营长全部牺牲。谢家庆能征善战,当连长时曾跟随我父亲在一夜间以一个连先后打垮川军的三个团。 ?v?m魆
   年轻时我们喜欢谈开国将帅论军衔,每逢父亲在,他都会把话题引向战争的艰苦卓绝和部队的英勇善战方面。他在晚年曾写过一首七绝《白头吟》:“七十怀旧勉赋诗,忠烈无数壮瑶池。儿孙不知征战苦,只话功成拜将时”。其实无论什么“将”,都是从士兵和中下级军官成长起来的,是无数牺牲战友中的幸存者而已,他们的个人成长史都是人民军队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历史写照。
  
经典值69
[编辑][置顶][取消]

最新经典Top 5
□访客:皮老将军千古!(2007/9/1 21:27:30)
且话功成拜将时
   周泰阳
  民间曾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,说是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时候,原福州军区司令皮定钧将军起初被评定为少将,毛主席审批时批注“皮有功,少晋中”几个字,结果,皮定钧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。 H )p[??b
  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根据?我的父亲周希汉和皮定钧是鄂豫皖红军时的老战友,1955年同被授予中将军衔,有关情况,可以说我略知详情,就此提出与大家商酌。 崯?笇K璕
  1955年给开国将帅授衔,是由罗荣桓主管、直接对中央负责,参加评审的主要有宋任穷、徐立清等。当年评定军衔,主要是根据职务、资历、贡献(或者说战功)三个方面。资历不仅包括军龄,还包括在不同革命时期的任职情况。如授中将军衔的,一般应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红军的团以上职位,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旅或军分区的副职以上,解放战争时期或建国后的最初一两年担任过正军以上的职务。 扨?J緱??
  皮定钧担任过红军教导师的团长、八路军太行军区的军分区司令,解放战争中担任过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的军长。“中原突围”战役中,他任旅长,率本旅东突,吸引国民党大军主力,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出重围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可见,皮定钧授中将衔是理所当然,而不存在所谓“少晋中”的问题。 ? ?绎 頒
  由于时值建国之初,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,部队人数多,情况复杂,1955年的军衔评定工作难以做到绝对平衡。因职务、军衔偏低而闹情绪的人是有的,就像电视剧《亮剑》中的人物。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,绝大多数高级干部在荣誉地位问题上都能做到谦让,最典型的是具体负责军衔评定工作的徐立清,论资历、职务和贡献,完全可以授上将,但他只给自己定为少将,在毛主席和罗荣桓等中央军委领导的坚持下,他才勉强接受了中将衔。 绯轨i?潠?
  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“抗战干部不授将”。这要区别看待,有的人虽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军,但之前也已经加入共产党,甚至已经担任党的区县级领导干部。后者如在战争年代做出重要贡献,建国前担任军以上领导干部,1955年授将军衔是毫无疑问的,如后来曾担任海军政委的李耀文等都是少将。所以,当时“抗战干部不授将”应该是对大多数而言。 *?Ac谰?
  此外,有一些老同志,从事文化、医务、工程、服务等工作,对革命也做过很大的贡献,但因为没有直接参加军事斗争,一般也不授予将军衔。傅连彰只是一个例外,这也说明当时授衔的严谨。 泆洭错餱7
  军衔或职务的高低除个人能力因素外,主要与局势和所在部队的发展有关。革命高潮时,打仗多、发展壮大快的部队,干部提升得相对较快,反之难免要受些影响;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,打仗多,流血牺牲的机会也多。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,我父亲所在的三八六旅的第十六团伤亡了七百多人,团长谢家庆和三位营长全部牺牲。谢家庆能征善战,当连长时曾跟随我父亲在一夜间以一个连先后打垮川军的三个团。 ?v?m魆
  年轻时我们喜欢谈开国将帅论军衔,每逢父亲在,他都会把话题引向战争的艰苦卓绝和部队的英勇善战方面。他在晚年曾写过一首七绝《白头吟》:“七十怀旧勉赋诗,忠烈无数壮瑶池。儿孙不知征战苦,只话功成拜将时”。其实无论什么“将”,都是从士兵和中下级军官成长起来的,是无数牺牲战友中的幸存者而已,他们的个人成长史都是人民军队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历史写照。
  


注册|登录|帮助|快捷
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,2000-2024